疫情極不尋常,沖擊前所未有。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達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較去年四季度大幅下滑12.8個百分點。專家指出,這是自1992年公布季度數據以來我國GDP首次負增長,降幅遠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 針對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沖擊,4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這為做好下一步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如何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經濟如何尋求突破開出了藥方。 統計數據顯示,在一季度整體經濟大幅下滑中,數字經濟逆勢增長表現亮眼。新產業蓬勃發展,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3.2%,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新業態快速壯大,與互聯網相關的經濟表現活躍,電子商務、在線學習、遠程問診等發展較快。3月,社會實物商品網上銷售額增長5.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3.6%,比上年同期提高5.4個百分點。 這說明,在一季度疫情對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下,數字經濟“撐起了一片天”。突如其來的疫情,對餐飲、酒店、旅游、電影等傳統產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與此同時也孕育興起了一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影響,對傳統產業產生了較好的“補位”效應。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顯身手,帶來工作生活效率的顯著提升。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在線教育等在線新經濟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新形勢,積極布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是當前穩增長、穩投資、穩就業的有力抓手。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做好當前經濟工作,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有效投資。受全球疫情加速蔓延的影響,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由于出口的恢復需要一段時間,要推動經濟盡快回到正常軌道,消費和投資這“兩翼”必須快馬加鞭。中央密集部署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正是看到了數字產業化快速推進對擴大有效投資、促進消費升級、創造和激發就業等所發揮的顯著帶動作用。 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不僅可以起到傳統基建固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比傳統基建更大的乘數效應。以數字基建為核心的“新基建”提供的更多是網絡效應、平臺效應和賦能效應,可以引發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大量涌現。以“新基建”排頭兵的5G為例,據中國信通院預測,2020年~2025年,5G可拉動電信運營商網絡投資1.2萬億元、垂直行業網絡和設備投資0.47萬億元。不僅如此,5G商用將帶動1.8萬億元的移動數據流量消費、2萬億元的信息服務消費和4.5萬億元的終端消費。到2025年,5G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增加更多的新型就業機會。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數字基建”的投資拉動效應也十分可觀。 數字經濟不僅在當下能發揮經濟增長“穩定器”的作用,長遠來看,也將為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提供充沛的動能。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是制造業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必要手段,是實現智能制造、敏捷制造、綠色制造的可行途徑,將推動產業數字化全面轉型升級。通過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大力投入,不僅能夠加速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千行百業的深度融合賦能,還能夠大幅提高我國教育、醫療、文化、交通、體育、養老、環保等領域的質量和效益,更好服務于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桐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未來5年,將是我國數字經濟政策紅利的快速釋放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轉型期、是數據資源稟賦的集中彰顯期。抓住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賦予的重大機遇,加速發展數字經濟,不僅能有效應對當前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嚴重沖擊,而且能化危為機,乘勢而上,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