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驗證平臺的建設。中試,就是把處在試制階段的新產品轉化到產業化應用的過渡性試驗,也被稱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中試就是把科技果子由生變熟的關鍵一環,但也是困難重重的一環。近日,總臺財經節目中心推出系列報道《從制造業中試看創新》,聚焦中試在不同領域創新中發揮的作用。
5G創新技術全球領先
行業中試平臺滿足共性需求
在廣州的一家通信設備企業內,技術人員正在對一款最新研發的5G天線進行工藝優化的討論。進入5G時代,他們每年要推出多達20到30款天線新產品。
研發負責人介紹,5G基站的耗能比以往有所增加,而他們的綠色天線技術,可以在同等覆蓋范圍下,讓基站的用電量下降12%以上。但每次新產品誕生之初,新的設計都會暴露出不同問題。
京信通信天饋研究院副院長 肖飛 :比如說焊接,它的一些工藝參數的一些設置,這個做不好,將來在生產上會批量折騰,代價會很大。
為了能在大規模生產前提前發現并解決問題,肖飛他們要對小批量試產的新品進行性能測試。幫助肖飛他們測試樣品的第三方實驗室,其中一家位于北京亦莊。實驗室門口,一批批產品正在陸續等待測試。
總臺央視記者 寧坤:打開我身后的這扇門,走進這樣一個暗室房間之后,我們眼前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直徑6米、最高處可以高達9米的橙色的大圓環。這樣一個圓環,其實是一套專門用于測試5G基站天線性能的實驗室裝置。可以看到,整個圓環一圈有128個這樣的小探頭;隨著圓環中心基站天線的旋轉,這些探頭就可以捕捉測試出天線在不同角度的發射性能。
測試工程師 商凱:紅色(部分)代表(天線)它輻射的能量越高,藍色代表它輻射的能量越低。廠家根據反饋的數據進行下一步的調整。
為了滿足行業猛增的中試需求,在5G網絡正式商用兩年前的2017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設起了這一第三方公共性質的實驗室,最快5分鐘左右就能完成一次天線測試。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系統實驗室主任 周開波:這種規模的實驗室(國內)應該也就是10個左右。測試時間的縮短,其實也非常有利于廠家它產品從研發到整個上市時間的一個縮短。
在5G網絡創新的系統工程中,天線的中試,只是其中一環。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5G基站總數達338萬個。各類設備如何搭配協同才能達到最優效果?有些難題,甚至進入到了創新的“無人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電磁干擾與兼容部主任 周鎰:我們現在是在從北京到雄安的高鐵上面。高鐵的速度非常快,在上一秒的時候,我們的手機在跟1號基站建立了通信,可能下一秒的時候我們就要跳到2號,再下一秒我們就要跳到3號。
回到位于北京的實驗室,技術人員向記者展示了高鐵沿線信號采集后復現的測試裝置。有了這樣的設備,新開發出的手機等終端產品就不用再上高鐵進行長時間測試。
測試工程師 王飛龍:包括隧道、高架橋,平原、山地,還有高鐵的會車以及進出站等等,這些場景都是可以在信道模擬器當中進行復現。終端廠家就可以針對斷網這一時刻,終端上報的一個信息來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來改進他們的算法。
業內專家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中試持續推進,但整體來看中試方面的投入還有所欠缺。數據顯示,當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僅有37.3%開展了研究與試驗活動。
賽迪研究院總工程師 秦海林:(中試)投入本身還不夠。不同的中試平臺建設的模式,我們的資金來源也應該是多元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學東:(以往)技術研究到最后產品實現之間,缺乏一個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實際上就是跟我們今天講的中試有關。像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這些方向能夠催生新業態、新產業、新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針對上述問題,今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新印發的《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建設現代化中試能力,完善中試服務平臺體系,加快中試軟硬件產業發展,優化中試發展生態,為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 劉伯超:(此次)《意見》當中就明確提出來,要建設綜合性專業化中試公共服務機構。力爭到2025年重點產業鏈的中試能力基本全覆蓋。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中試平臺助力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最后一越”
通過上一期節目我們了解到,中試,是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關鍵環節。實際上,很多創新科技成果的中試還面臨著場地、資金等各種困難。 本期節目,我們一起走進位于遼寧盤錦的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去看一下,中試平臺是如何助力創新成果實現邁向產業化的“最后一越”。
韓維維是遼寧營口一家化工企業的負責人,她的公司2023年剛剛成立,研發出了通過對二氧化碳進行加氫轉化,從而產出甲烷等可應用燃氣的技術。最近,她正在為產品沒法進行量產而發愁。
遼寧中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韓維維:就是這個產品的研發到小試這個階段已經結束了,那么下一步的話,在我們企業的規劃當中的話,我們可能就要進行量產了,但是在量產之前的話,我覺得這個要求的話我們有這樣的中試環節。
只有通過中試階段的驗證,產品才能走向市場,但對于韓維維這樣的初創企業來說,自己搭建設備,來完成中試過程,卻是非常困難。
韓維維:如果是我們自己做的話,在資金投入方面需要1000到1500萬元這樣。
中試車間就相當于放大的實驗室,縮小的生產線。除了資金投入高,化工中試還受到場地、安全環保等多方面限制,如必須在化工園區進行,同時要配備危化品庫房、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等等,這對于一般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門檻。韓維維開始尋求和中試平臺進行合作。
遼寧精細化工產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建國:我看了一下咱們這個項目對設備的需求應該和我們加氫平臺還是比較契合的,所以說可以直接到我們這里來進行中試。
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2017年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當地政府共同成立,除了可以提供包括廠房、危化品倉庫、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配套,還有大量科研和技術人才。
張建國:在中試平臺進行中試,它是相對于獨立的,所產生的附加的二次的風險會比較小。
從技術源引進、裝置建設、中試運行、工程優化到成果轉化等5個關鍵節點,為中試項目提供包含立項、建設、運行以及技術開發、成果鑒定等等24項專業服務。到目前為止,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已經成功孵化了6個產業化項目,其中多個項目打破國際市場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總臺央視記者 孫超:我手上拿著的就是這家科技公司的主打產品之一,茂金屬化合物,它是應用于石化行業的催化劑,可以看到,它是一種透明的液體,需要密封保存,一克的催化劑可以對應一噸聚烯烴產品的生產,過去這種催化劑完全依賴進口,這家企業的茂金屬化合物產品在2021年完成中試后,實現了量產,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
遼寧盤錦研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畢志強:這個產品現在每公斤的價格大概是幾萬塊錢,這個價格比國外進口的要便宜一半左右,用茂金屬催化劑生產的聚烯烴產品,下游的塑料制品強度更高,比如說塑料袋,它的承重強度要高好幾倍。
畢志強介紹,他們的企業最初在北京成立,2017年前后,研發團隊手里握著近十個創新成果,但由于沒有經過中試驗證,成果遲遲無法轉化。就在畢志強為成果轉化發愁的時候,遼寧盤錦的精細化工中試基地提供了一種合作模式,企業僅出資搭建中試設備,而中試基地提供廠房和基礎配套設施,同時配有專業的技術人員。這樣一來,企業投入的成本一下降低了近九成,僅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就走向市場。
畢志強:如果沒有中試基地這個平臺,那么(我們企業)所有的產品都只能在實驗室里存在。通過中試基地的這種發展,我們從一個小企業到現在一個中等規模的企業,是在中試基地里完成的蛻變。
政府搭臺;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業主導;社會多方參與,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形成了多主體共建的成果轉化模式。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李先鋒:中試平臺的建設以后要真正發揮它的作用,除了高校院所的成果的中試之外,和企業和社會和政府應該聯動起來,有資本的投入,有技術的注入,這樣真正的才能把中試平臺做大做強。
日前,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要布局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專業化中試公共服務機構,提供具有行業特色、滿足特殊場景需要的專業化服務;到2025年,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試平臺5個以上。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 劉伯超: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紡織等等這樣的流程性制造業,對研發生產過程連續性要求高,急需建設面向產品試制和批量生產的中試能力。
上海臨港:汽車“心臟”中國造
國產高端機床連點成線
中試就是把科技果子由生變熟的關鍵一環,但也是困難重重的一環。特別是對于一些首臺套、首批次的創新產品,下游用戶企業往往“不愿用、不敢用”,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本期節目,我們就去看看上海一家高端數控機床的科技成果是如何完成中試的? 汽車發動機被稱為汽車的“心臟”。生產發動機零部件的高端數控機床,定位精度要達到微米級,相當于頭發絲的1%。我國是世界第一的汽車產銷大國,但用于生產汽車動力總成的中高端數控機床,大多依賴進口。如今,這一現狀正在被改變。在上海通用汽車的這間工廠里,由數臺國產高端數控機床組成的動力總成加工中心,投入規模化應用已有近兩年時間。
上汽通用汽車動力總成設備開發高級技術經理 張應淳:這是從我們系統庫里面截取的去年一年的國產化設備的表現,可以看到它是遠遠高于我們內控標準的。部分指標的話,是反超了同類型的進口設備,應該是已經達到了同類設備國際的一個先進水平。
動力總成加工中心,是發動機產線里最重要的設備類型,由于單價高、用量大,它占據了整條產線成本的一半左右。由于工藝難度高,一直以來,國產廠商很少涉足這一領域。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張應淳當時有一個最大的顧慮。
張應淳:當時最擔憂的話還是(高端數控機床)設備穩定性和加工質量的一個可靠性的問題。
張應淳的顧慮是行業普遍面臨的一個矛盾。如何突破這樣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的困境呢?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提出,建立一條“汽車動力總成智能制造集成驗證線”,為國產數控機床等裝備和相關技術提供中試驗證平臺。按照汽車工業實際生產場景搭建了一條驗證線。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上海交大研究員) 羅磊:這一張表1400個問題,一項一項解決,解決一個打個勾,等到1400個問題打勾都打完了,檢測報告也出來了。他(下游用戶企業)認為好了,我敢買你的生產線了,我敢買你的機床了。
中試,打消了下游企業“不敢用、不愿用”的顧慮,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當這臺歷經千錘百煉的國產高端數控機床走向市場時,也在合作中實現了共贏。通過中試驗證,汽車主機廠引入了新的高端數控機床供應商,實現降本增效;供應商也培養了研發能力和技術人才,打入供應鏈體系;而以前局限于實驗室的高校也了解到市場實際的需求。 目前,基于這一模式轉化的技術成果開始進入航空航天等更加廣泛的領域。羅磊所在公司的發展模式也從依賴國家專項支持向市場化轉換。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吳俊:拓展一些新的業務領域,比如航發(航空發動機)這一塊去做。方法是相通的。像現在我們每年的售前的訂單的增幅基本上也在25%左右。
目前中試熟化平臺數量較少,企業仍然面臨資金、技術、人才不足以及缺乏成熟完善的產業生態等問題。對此,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的《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將在布局建設中試公共服務機構、完善中試產業發展生態、發展壯大經營主體等方面給予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學東:中試產品技術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龍頭企業產業鏈鏈長在中試這塊它要發揮作用。還要結合其他一些工作,比方說高檔數控機床影響它精度保持性的因素有哪些?像這些東西是基礎研究,國外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做得還是不夠的,以后要加強一些關鍵環節,加大研發投入。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 劉伯超:支持地方制定本地區扶持中試發展的政策措施,對中試要給予資金、土地、人才、金融等多方面的保障。建設一批具有較強行業帶動力的重大中試項目。
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