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是黨中央把握全球產業變革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指明了現代化產業發展的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多家成員單位代表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并在會議期間就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促進產業升級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對于黨的二十大盛會的理解,對于新時代征程的展望。
邱勇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黨委書記 大師之大體現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學術造詣上,也體現在影響人類心靈的高潔品行上。戰略科學家具有跨學科知識素養、戰略眼光,能引領學科持續發展。領軍人才具有一流的科研水平、突出的管理能力,是完成重大科研攻關、建設重大創新平臺的骨干力量。必須把培養造就大師、戰略科學家和一流領軍人才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來抓,從而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龔旗煌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校長 近年來,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實現大幅躍升,但從創新鏈、產業鏈的整體布局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仍有卡點、堵點、痛點,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 項昌樂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大連理工大學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強化辦學使命導向,以加強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更好發揮研究型大學的戰略作用,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緊密結合起來,把服務國家現代化全局與服務東北全面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特色強、質量高、研究型、全球化”內涵定位,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辦學治校的各方面,不斷把“雙一流”建設推向更高水平。 蘇東林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電磁兼容是一個永遠會蒸蒸日上、爆炸性發展的行業。電子設備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這些發展都會使我們這個領域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要用新的手段、新的科學認知、新的科學方法去解決新的問題。對于未來,我們要未雨綢繆去做相應的研究。我曾提出一個口號“一代電磁兼容一代產品”。未來,我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推動整個領域的進步,也通過我們的人才培養,使得更多專業人才能投入到國家建設以及推動人類文明建設中來,保障國家安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好。 任少波 黨的二十大代表、浙江大學黨委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高舉旗幟、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指引,是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宣言書。特別是報告以單獨篇章闡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錨定新的方位、明確新的要求,期待之切、謀劃之遠、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高水平大學在全球變局中作用特殊,在復興全局中肩負著教育圖強、創新制勝、人才引領的戰略使命。我們深受振奮鼓舞、倍感責任重大,一定奮力為打造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戰略基地、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區域創新策源地、加快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路作出更大貢獻。 楊振斌 黨的二十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上海交通大學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堅持立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系統推進有組織的科研體制機制探索,胸懷國之大者、聚焦國之重器,全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和服務國家決策能力,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交大人的貢獻。 陳杰 黨的二十大代表、同濟大學校長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并提出要建設一系列的“強國”。重器何以成其重,強國何以成其強,關鍵動力在于科技創新。在寶山,以寶武為首的一批重點制造企業基于科技賦能,已經用黑燈工廠、一鍵煉鋼等“硬核科技”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制造的刻板印象。不僅如此,還衍生出了很多基于“硬實力”的新產業、新業態,觸角廣至信息軟件、智能制造、碳中和、大宗商品交易等諸多領域。由于根基深厚,這些新的產業和業態往往起步就是高起點、出手就是先手棋。面向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先手棋,要推動更多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加快從“制造”向“智造”、從“黑笨粗”向“高精尖”的轉變,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朱敏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所長 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科研人員,這十年我親歷了數字化浪潮席卷中國,讓我們這個制造業大國的每一條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細胞都緊密相連、充滿活力。我想用兩個關鍵詞來回答我們的產業在這種融合化發展中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第一個詞是“重構”。它不是創造新的產業,而是改善、提升原有的傳統的產業,讓它變得更好,包括效率更高、質量更好、更加綠色環保。第二個關鍵詞是“韌性”。數字化可以幫助我們的供應鏈變得更強壯。 安瑋 黨的二十大代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研究所教授 科技發展正推動戰爭形態向自主、分布、多域、智能演進。我們現在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國家能夠在未來發展中贏得先機,為提升軍隊戰斗力服務。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這不僅是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軍人,我將始終不渝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向科研戰場新高地發起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