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陳愛平,高少華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3日聯合發布《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2.0》等9本白皮書。系列報告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但在各方面仍需不斷突破,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新華財經上海4月23日電(記者陳愛平、高少華)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3日聯合發布《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2.0》等9本白皮書(后簡稱“系列報告”),內容涵蓋工業互聯網頂層設計、園區、網絡、標識解析、邊緣計算、信息模型、工業智能、數字孿生等8大方向。系列報告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但在各方面仍需不斷突破,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日前指出,工業互聯網是數字基礎設施的一大重要領域。這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體系深度融合形成的關鍵基礎設施,會帶來新型應用模式和全新工業生態,通過人、機、物的廣泛互聯,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和智能化,推動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
劉多介紹,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對GDP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1%。其中,核心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6520億元,融合帶動的經濟增加值將達2.49萬億元。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還將創造和激發創業。2018年、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帶動全社會新增就業崗位分別為135萬個和206萬個。
系列報告分析,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于2016年8月發布了“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1.0”,提出工業互聯網網絡、數據、安全三大體系。經過幾年發展,有必要對體系架構1.0進行升級,以更好支撐我國工業互聯網下一階段的發展。繼承1.0版本的核心思想,2.0版本仍然突出數據作為核心要素,強調數據智能化閉環的核心驅動及其在生產管理優化與組織模式變革方面的變革作用,也繼承了三大功能體系,功能內涵與1.0版本基本一致。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2.0包括業務視圖、功能架構、實施框架三大板塊,形成以商業目標和業務需求為牽引,進而明確系統功能定義與實施部署方式的設計思路,自上向下層層細化和深入。
系列報告稱,目前全國各地已有近五百個國家級的經開區、出口加工區、報稅區等,省級各類開放區超過1000個,全國各類工業園區超兩萬個。報告建議,工業互聯網園區的建設與發展,應在政府相關政策措施的引領下,以科學規劃為指導,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構建園區內部、園區內部與園區外部的數據流動閉環,形成園區內部、園區與園區之間、園區與政產學研用各產業角色之間的協同有機生態,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生態、配套服務在園區內外的滲透及融合發展,同時通過標準體系、評價體系、前沿技術等保障園區的健康、良性發展,形成園區發展特色和發展優勢。
系列報告分析,我國離散型制造業正積極的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但是制約離散制造業轉型的因素仍有很多,例如多數離散制造企業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特殊工藝規劃等方面不易進行數字化積累;現有數據資源的可利用率不高,降低了數字化的實用價值;缺少統一規劃和認證,工業現場存在眾多“信息孤島”,數據開放度低;工業現場網絡協議多樣異構,互聯互通困難等,這些因素都為離散制造業轉型發展造成阻礙。報告建議,增進行業協會、聯盟等組織與企業的統一協同部署,加大邊緣計算關鍵技術支持和引導力度,著力促進技術研發,設備生產,網絡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不斷推進離散制造業邊緣計算解決方案的發展和成熟。重點研究從邊緣設備到工業云的一體化工業互聯網架構,并擴展到實時操作系統等底層工業級軟件組件的研發,結合自動化設備和軟件新一輪轉型升級的進展情況,推動相關基礎部件的發展和自動化軟件生態的建設。
系列報告分析,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數據驅動的智能分析與決策優化。報告建議,未來應強化應用創新探索與場景挖掘,在鋼鐵石化、裝備制造、電子制造等應用較為成熟的領域,引導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等合作打造解決方案,形成一批可信、可靠、成熟有效的行業工業人工智能標桿應用。同時,應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通用技術的研發突破,強化面向工業領域專用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合理引導人工智能前沿理論成果向工業領域快速轉化。
系列報告指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是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服務體系持續完善,標識應用成效初步顯現。截至2019年11月29日,已部署并上線試運行的工業互聯網標識節點達34個,涵蓋16個行業,標識注冊總量突破12億,接入標識服務節點的企業超過800家。但仍然存在架構風險、身份風險、數據風險和運營風險,以及政策標準體系不完善、安全保障能力弱、節點接入安全授權與可信認證缺失等安全問題現狀,需加強核心技術創新研究,重點突破標識解析安全核心技術的研究,將更多的安全因素納入標識解析體系框架設計中,在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初級從根源上把控風險,防范于未然;加快推進安全風險預警和態勢感知平臺建設,提升標識解析體系安全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