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借助5G網絡遠程診斷,決策部門依靠大數據進行疫情分析,AI機器人監測“紅區”病人健康情況,高原上的孩子遠程上網課……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黑科技”的強大,而這些新技術和新應用之所以落地,得益于數據中心的有力支撐。可以說,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數據中心,正在賦能科技戰“疫”,為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應用的普及深度賦能,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 硬核戰“疫”的“幕后英雄” 短短9天時間,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彰顯了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而除了建設速度,火神山醫院先進的5G遠程診斷系統,也使其比普通醫院更具有“戰疫力”。 借助5G遠程診斷系統,醫生不僅可以實時掌控“紅區”中每一個病人的病情,提升治療效率,同時還能夠以遠程的方式進行會診,集中全國最優秀的醫療資源,提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此外,系統還能讓身在醫院之外的病人家屬能夠通過屏幕,遠程“探視”病人。 為什么5G遠程診斷系統如此強大?除了依托目前速率最快的5G網絡,還得益于數據中心的強大支持。在9天的時間內,60多位IT工程師為火神山醫院建設了強大的信息系統,在平時,建設這樣一個系統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在這個強大的信息系統中,數據的存儲、傳輸以及分析,都有賴于數據中心。 近期,受到疫情的影響,全國中小學紛紛開啟“停課不停學”模式。教育部“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在開通后的一天半時間內,網頁瀏覽量就達到了2300萬次。該平臺在如此大的訪問量下依然能夠保證平穩運行,背后依靠的是百度、阿里巴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宿科技、華為等企業數據中心的全面技術支撐。據了解,為了保障平臺的穩定運行,各大企業攜手協調了7000臺云主機,可提供90T帶寬,供5000萬學生同時在線使用平臺。 如果說穩定的服務讓我們往往忽視數據中心這一幕后英雄的存在,那么宕機事故的發生,無疑就是“提醒”我們重視數據中心。疫情防控期間,口罩成為最火的“搶手貨”。某電商平臺口罩上架的瞬間直接宕機,同樣是因為疫情防控期間訪問量的激增,某游戲平臺和某視頻平臺也都因服務器負荷過載而出現宕機。 顯然,隨著以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以及我們未來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數據中心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意義也日漸凸顯。 如何更好更快建設數據中心? “新基建”的提速,讓數據中心從“幕后”走到了“臺前”。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是數據中心首次作為“新基建”的亮點被提及,也是首次被國家列入加快建設的條目。 數據中心為何能夠納入“新基建”?主要還是因為其在數據經濟時代正在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數據中心是數字時代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用這樣一句話來說明數據中心的戰略地位。近幾年,隨著我們邁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中心行業的增速明顯提升。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達到220多萬架,與2017年年底相比,增長近40%。從各大媒體的報道中我們也能夠看到,無論是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國外互聯網巨頭,還是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以及電信運營商、銀行等,都在加快數據中心的建設步伐。專家表示,過去的5年中,我國數據中心的復合增長率超過30%,遠高于全球水平。而這一數據增長的背后,離不開我國互聯網的繁榮,云計算、大數據應用的快速落地,以及4G網絡的普及。 隨著疫情得到遏制,以及全社會加快復工復產,“新基建”提速背景下我們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設數據中心?從此次疫情中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云數據中心正在進一步向高密度部署的方向演進,為了支撐醫療、教育等“無處不在”的行業應用,邊緣數據中心快速興起,數據中心安全的重要性也進一步提升。對于業界而言,面對數據中心需求的持續增長,要堅持科學規劃和統籌部署,避免數據中心建設“一哄而上”。同時,還要統籌考慮數據中心的資源和能耗,堅持綠色發展的路徑,加強數據中心對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需求的匹配能力,持續加快數據中心液冷、高密度計算等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步伐。 “新基建”正在開啟數據中心發展新風口。未來,作為最為基礎的底層數字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將繼續以其“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助力工業互聯網、智慧醫療、指揮交通、智慧城市等應用的普及,加快推進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驅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