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占全世界紡織工業40%產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紡織大國。然而,在武漢疫情剛剛爆發時,卻出現醫用防護服告急的“窘境”。告急原因何在?醫用“戰袍”又是如何從緊缺轉變為迅速提升產能?
9月8日,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央視網共同推出的第二期《云起》特別節目“中國工信業的速度與激情——補短板強弱項 勇創新立潮頭 挑重擔轉危機”中,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莊小雄介紹,作為紡織“智造”國家隊,中紡院利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迅速提升醫療物資產能,實現醫用防護服的日產能逐漸達到100萬件,為抗疫戰爭源源不斷供應“戰袍”,跑出從物資緊缺到“質優量足”的中國速度。
抗疫初期,
醫務工作者的“戰袍”為何告急?
很多人都有疑問:中國紡織工業占全世界紡織工業40%產能,是世界第一紡織大國,為什么會在抗疫初期出現了醫務工作者“戰袍”告急的“窘境”呢?莊小雄給出了答案。
一是新冠疫情發生前,醫院對醫用防護服的用量很低,基本上只有感染科會用到。對標需求,我國的醫用防護服的常態最高產能,一天在兩三萬件左右。因此,在疫情初期,醫用防護服的產量和儲備量不能一下子跟上井噴式需求。二是疫情爆發階段,剛好處于春節假期,醫用防護服的生產工廠和工人都在放假,整個產業鏈的原材料供應跟不上,所以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的復工復產,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醫用防護服看似是很簡單的產品,其實涉及的產業鏈很長,從原材料、面料,到做成防護服、最后出廠,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檢驗,整個周期基本在半個月以上。中國紡織工業屬于很強的外向型經濟,很多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以前都是按照國外標準生產出口訂單,這些出口產品的標準和我國的標準不一樣,所以不能在國內的醫院使用。
醫用“戰袍”
如何從緊缺達到日產能百萬件?
面對醫用“戰袍”告急等情況,工信部充分發揮醫療物資保障組組長的作用,指導下,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發揮以醫藥健康為主業的央企使命和擔當,部署中紡院在一個月之內,把抗疫的戰備物資補充上來,在醫用材料的研發及全業鏈整合、生產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中紡院始建于1956年,是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全資子公司,也是我國紡織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科研院所,是多個國家級科研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承擔了多項國家“973”“863”科技支撐等重點科技計劃項目。以化纖紡織裝備制造與工程服務、紡織新材料、紡織化工與生物技術、檢測與技術服務為主要領域的科技產業群,通過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擴能建設,不斷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
1月24日大年三十,中紡院運用2003年抗擊“非典”生產醫用防護服關鍵面料的經驗,迅速開始組織生產符合戰疫情要求的面料。一是當時很多原材料很多無法購買,工信部主要領導第一時間召開會議,迅速部署,通過信息化管理,對醫用防護服的全產業鏈進行梳理,配置最優資源解決問題;二是生產企業設在天津市武清區,在天津市委市政府、武清區委區政府的大力協助下,中紡院把全國的工人召集回來,進行統一的隔離檢測,檢測合格的工人進入工廠,24小時封閉不出廠,持續復工復產;三是國家安排車輛和航班,到江蘇省、山東省、廣東省,把原料物資運到天津市,與時間賽跑。
在以上三方面工作的齊頭并進下,中紡院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開足馬力生產。從復工復產初期,每天生產2000米醫用防護服面料,達到每天生產4萬米到5萬米面料,保障每天1萬多件醫用防護服的產量。當時,全國有三分之一的防護服面料,都是由中紡院所屬企業生產出來的。
然而,日產1萬件的產量,依然不能完全滿足前方戰疫的需求。在激活面料產能的基礎上,中紡院通過提供技術支持、協助生產企業加快開展合格產品檢測,每天的產能釋放到近100萬米的規模,可以保障30多萬件的醫用防護服生產。同時,擴大原來自有生產加工服裝資質企業的產能,并號召原來生產傳統服裝的企業轉產,提供鏈條技術支持。
多措并舉、多管齊下,醫用防護服的日產能從緊缺,逐漸達到100萬件。
“國家隊”發揮使命擔當,與世界守望相助
疫情剛爆發的時候,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發揮國際貿易優勢,向全世界采購了300多萬只口罩和100萬件醫用防護服,保障國內抗疫一線。
當疫情向全球蔓延的時候,在滿足國內物資需求的前提下,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受國家委派,向9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防疫物資支持,向3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防疫物資出口。其中,口罩出口量達到7.3億只,醫用防護服出口量達到3363萬件,發揮了抗疫物資“國家隊”的使命和擔當,與全球人民守望相助、休戚同心。
觀看方式
1、PC端請點擊下方鏈接跳轉觀看
http://kejiao.cctv.com/special/zhongguogongxinye/main/index.shtml
2、移動端請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