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工業互聯網”不僅在全球引發了一場技術風潮,更成為政府在當前復雜多變的政治經濟局勢下,打造中國工業強引擎、構建產業新生態、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武器。
SAP作為一家成立近50年的軟件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純軟件企業,如果要解讀它的工業互聯網產品戰略,首先需要牢牢地把握住企業應用軟件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對未來企業應用軟件的憧憬
未來的企業應用軟件,將會在形態、能力和交付上,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 在形態上,未來的企業數字化發展將實現高度的IT/OT融合。傳統上隸屬于IT范疇的企業應用軟件,和隸屬于OT范疇的工業控制軟件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在“端—邊—網—云”的層級架構下,企業應用軟件和工業控制軟件在不同的層級上逐漸一體化,從而讓軟件成為萬物互聯的運轉中樞。事實上,隨著IT/OT的不斷融合以及云計算技術的發展,IT有向下與控制軟件結合的需求,控制軟件有向上與管理軟件融合的需求,MES是兩類軟件結合的產物:有一部分MES軟件供應商是從自動化集成企業升級而來,而有一些MES軟件供應商是傳統的信息化的軟件企業。MES打通管理流程與PLC,PLC上云或軟PLC也已經浮現出水面。可以設想,隨著5G技術的發展和工業通訊技術的日益標準和成熟,將會有更多的“計算設備”采用計算能力和前端設備分離的“云PC”技術路線。這一趨勢,將會極大地擴展傳統企業應用軟件的范疇。 在能力上,未來的企業應用軟件將表現出具備自治能力的智慧。傳統的企業應用軟件,是將部分知識植入到軟件中,通過貫穿軟件的流程,輔助人類來處理結構化的信息。未來的企業應用軟件,不但會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更多領域輔助人類進行信息處理,并且還可以讓系統具備智慧能力,直接對大量的數據進行處理,產生洞察并驅動行動。因此,未來的企業應用軟件不僅可以大量取代人工操作,提高自動化水平,并且可以實現人與智能機器之間的深度協同,向高度的自治型企業邁進。 在交付上,未來的企業應用軟件將廣泛采用構件式的工業化組裝方式,根據業務能力的要求,更加敏捷地向企業交付。傳統的整體應用(Monolithic Application),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企業對于靈活和創新的要求。未來的企業應用軟件將以業務流程即服務(Process-as-a -Service)的形式在市場上出現。在企業IT部門和SaaS提供商的支持下,所交付的應用將可以滿足用戶的角色要求和個性化要求。與此同時,未來企業的業務部門和IT部門將會形成跨組織的協同文化,在業務創新、技術部署、技能培養、相關預算等方面共同分擔責任。 二、來自德國的工業互聯網技術路線 基于發達的企業應用軟件市場和工業自動化硬件市場,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德國已經形成了“IT與OT充分融合”的技術路線,它是由兩股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術廠商——企業應用軟件廠商和工業自動化廠商共同推動完成的,它也充分體現了前文所述的企業應用軟件發展趨勢。 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工業互聯網具有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創新的基本屬性。這些創新,往往都是對企業商業模式的轉型和升級。只有在新的商業模式下,實現業務的互通和閉環,才能真正實現轉型和升級的目標。毫無疑問,這一領域必須由企業應用軟件廠商擔綱完成。而企業所打造的,是以業務互通互聯為標志的工業“互”聯網。 而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的創新源頭,往往來自于萬物互聯大環境下的“物”的連接和數據分析。在這一領域,工業自動化廠商圍繞工業大數據,特別是在設備管理和生產管理等領域,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提供“模型+深度數據分析”的服務,構筑了圍繞“物”而展開的工業“物”聯網。由此產生的數據洞察,成為推動企業應用軟件業務流程,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原動力。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企業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從戰略規劃到IT規劃,再到項目分解和落地執行的完成的方法論和實踐經驗。面對工業互聯網這一新的事物,在德國市場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路線:“在企業應用軟件的整體流程框架下,充分結合工業物聯網產生的數據洞察,建設工業互聯網,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這一技術路線,一方面高度吻合了工業互聯網的技術本質,另一方面也為企業邁向工業互聯網的新時代提供了一個可落地的、工程化的技術手段。 事實上,德國工業互聯網市場的主要客戶,是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特別是那些規模不大的各個行業的隱形冠軍企業。這些企業的年收入在數千萬歐元到數億歐元不等。在IT領域里,他們已經在企業應用軟件領域進行了多年的投資,在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和服務,以及配套的財務、人力等領域實現了良好的信息化。與此同時,在OT領域里,他們也在車間現場擁有一大批精密的設備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在工程、制造、質量等領域具有引以為豪的實力。這些企業在激烈的國內國外市場競爭下,迫切地希望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自身業務的轉型和升級。毫無疑問,如果采取自行開發的技術路線,受限于自身的規模,面對并非自己所長的復雜的IT和OT領域知識,加上德國市場的高人力成本,絕非一條可行之路。 這里以一家典型的從事刀具制造的德國中小企業為例。德國精密刀具和加工解決方案的“隱形冠軍”企業,同時也是一家中型家族企業——瑪帕(MAPAL),通過與SAP和Siemens合作,打造自己的工業互聯網的方案,代表了德國企業將兩種流派結合的工業互聯網技術路線。 事實上,刀具行業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行業,瑪帕的年銷售不到5億歐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小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瑪帕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產品制造之外,給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瑪帕發現他的客戶普遍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圍繞刀具在使用和加工過程中搜集的數據,更好地進行刀具的使用和管理,包括刀具打磨、加工參數調整、刀具采購和驗收等等。瑪帕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由瑪帕和客戶一道來維護和使用通過物聯網采集而來的刀具數據。瑪帕在SAP 的PaaS云平臺上,將刀具所有的數據都整合進來——無論是刀具在切削過程的工藝數據,還是刀具自身的制造數據、材料數據——從而實現刀具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在此基礎上,結合瑪帕對刀具使用壽命和磨損程度的理解,利用SAP現有的SaaS軟件,以及在SAP的PaaS云平臺上開發自己的工具,幫助客戶管理自己的刀具庫,優化采購流程,合理地設置刀具庫存。與此同時瑪帕還與Siemens合作,借助Siemens Mindsphere,采集刀具在客戶工作現場的技術數據,并將這些數據傳遞給SAP的云平臺。 事實上,瑪帕自己在財務、人事、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內部領域,也都在使用SAP的系統。瑪帕為客戶提供的工業互聯網,讓它可以涵蓋的業務范圍,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了使用其產品的客戶。對于瑪帕來說,這樣的一個架構毫無疑問具有高度的合理性。 三、中國工業互聯網未來面臨的兩大挑戰 目前,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已經從應用場景探索階段,走向應用落地和規模推廣階段。我們認為,未來將會面臨兩大挑戰。 01從“物的互聯”轉向“流程的互聯” 在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重點是實現“物的互聯”來對應用場景進行創新探索。通過物的互聯,可以優化局部效率,創造出一定價值。但是如果一直停留在物的互聯階段,不進一步擴展到端到端的業務集成,流程不能實現閉環,全局難以得到優化,就不能實現商業模式轉型,價值創造還有巨大的空間。 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下一階段的重點將會是將物的互聯產生的數據應用到業務的全鏈條,實現“流程的互聯”,通過數據驅動和數據賦能,對業務進行全局優化,實現業務流程創新和商業模式轉型,獲得更大的商業價值。 02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成為工業互聯網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工業互聯網市場,眾多企業構建的應用場景運行在不同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上。各個平臺之間的技術和生態相互獨立,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島。對于最終用戶而言,希望能夠使用不同生態內已經驗證的場景,就需要與不同的設備和系統連接,實現跨平臺的業務暢通。毫無疑問,平臺之間的互操作需要額外付出大量的代價。工業互聯網項目有限的項目投入、稀缺的技術能力供給,制約了工業互聯網項目快速落地。平臺互操作成為制約工業互聯網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如何讓用戶能夠以低成本、快速、高質量地借助工業互聯網實現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從業者必須迎頭而上,解決這兩大挑戰。 四、SAP中國的工業互聯網戰略方向 德國在工業互聯網的實踐中,也同樣會面臨這兩大問題。所不同的是,在IT/OT融合的技術路線下,對于第一個問題已經有了較好的解決方案。而對于第二個問題,產業界已經認識到不同平臺之間額外的集成成本阻礙工業4.0規模化落地的難題,在開放協作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最典型的開放協作實踐案例是由德國的設備制造企業、軟件企業自發的建立起的“工業4.0開放聯盟”。該聯盟最初由SAP聯合6家歐洲設備企業聯合而成,現在已經有70余家會員企業。聯盟通過建立通用框架,保證聯盟成員的解決方案能夠互聯互通,推廣具有互操作的工業4.0解決方案和服務,保證用戶能夠成本低、質量高、速度快地交付工業互聯網項目,為客戶創造價值。 SAP在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具有三大戰略發展方向,它們分別是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Ready to Run)、工業互聯網軟件提供商(Ready to Sell)、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方(Ready to Build)。 首先,SAP擁有自己的面向物聯網的PaaS平臺,以及在PaaS平臺之上的面向工業領域的SaaS軟件。這些SaaS軟件涵蓋了制造企業從產品設計到產品運營的整個過程。毫無疑問,SAP自身就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運營商。 其次,SAP作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應用軟件提供商,擁有面向25個行業的解決方案,具有處理大量的工業數據和商業數據的產品、經驗和能力。SAP以提供商品化軟件的方式,支持客戶搭建自己的工業互聯網系統。 第三,SAP在其智慧企業產品架構中,開放了自己的業務技術平臺,可以和客戶與合作伙伴一道,開發針對客戶業務和行業需求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共同開拓工業互聯網市場。在中國市場上眾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與SAP建立合作關系。 作為德國工業4.0的典型代表企業,SAP不斷把德國的成功經驗帶入中國。作為構建新一代生態合作戰略的創新舉措,SAP借鑒德國工業4.0開放聯盟模式,攜手合作伙伴籌備“工業互聯網創新生態聯盟”,并于2020年12月10日在濟南正式啟動了工業互聯網創新生態聯盟(籌)啟航儀式。在創新生態聯盟的籌備會議上,與會的十家企業代表們明確了聯盟的宗旨是:開放、創新、協作和客戶成功。開放是原則,創新是手段,協作是基本準則,客戶成功是目標。 創新生態聯盟將借鑒國外開放工業4.0聯盟開放模式的經驗,適應中國的市場、技術特點,在中國構建工業互聯網的創新生態,促進工業互聯網在中國落地,助力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引領中國工業互聯發展的正確方向,為實現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