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發揮平臺資源對接優勢,加強成員單位間深度了解和合作,2023年8月29、30日,由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碳達峰碳中和組組織、國家電網新能源云承辦,來自中國電信、阿里云、浪潮智維、旗云中天、擎天科技、樹根互聯、中電科普天科技、上海科學院科耀公司、濟南大陸機電、中國信通院等10余家雙碳組成員單位、共20名代表調研了浙江湖州國網新能源云碳中和創新中心、天能集團、雉城儲能電站、未來鄉村綠電服務中心等雙碳相關企業和機構,走訪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浙江安吉余村。
雙碳組湖州行第一站是參觀國網新能源云碳中和創新中心。國家電網新能源云首席專家、技術總監張崇見以“新能源云服務綠色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實踐交流”為題,向調研代表們詳細介紹了國網新能源云的戰略定位、平臺功能、實踐應用和發展前景。國網新能源云作為聚合全數據要素的新型能源數字經濟平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的全價值鏈、全產業鏈、全生態圈進行深度融合,打造了建站選址、全電源線上接網、全過程補貼申報審核、全域消納能力計算和發布、運行監測和信息資訊、能源監管、碳中和支撐、綠色金融等八大功能服務。通過連接融合源網荷儲的數字信息,為數字電網平臺賦能,面向電動汽車、清潔供暖、屋頂光伏、儲能及智能家居等場景不斷培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
國網新能源云碳中和創新中心陳家乾博士帶來了題為“國網新能源云服務生產生活減碳實踐”的分享。國網新能源云碳中和創新中心作為浙江省經信廳、統計局掛牌的“浙江省工業碳效評價與改革創新中心”,按照“平臺+生態”發展模式,依托新能源云平臺,已迭代研發出碳效碼、碳計量、碳達人、碳紅娘、碳基金、電碳協同等雙碳數字化產品,以數字化貫通“能-碳-電”路徑,賦能生產生活領域綠色低碳發展。以面向生產側的工業碳效碼為例,通過對電、氣、煤、油等39類消費數據和經營數據進行定期智能歸集、統計與核算,為企業提供“供電+碳效”服務,已實現4.9萬余家規上企業、1萬余家規下工業企業碳效數據在線可控,節約用能3.2萬噸標煤,僅湖州一地就為工業企業爭取綠色金融貸款超百億。碳達人則是搭建面向社會公眾居民的碳普惠應用,把居民屋頂光伏、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綠色出行、空調響應等有效低碳行為開發為減排場景,用戶可通過個人減排行為獲得碳積分并兌換獎勵,這些都極大提升了公眾積極參與綠色低碳生活的積極性。還編制發布《浙江省戶用分布式屋頂光伏減排項目方法學》,通過碳達人核證減排量交易模塊,在線服務全省23.68萬戶光伏家庭,并成功完成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大型活動碳中和。
隨后雙碳組調研了天能集團,該集團前身是一家村辦小廠,經過30多年的創新發展,目前已成為了銷售額超千億的大型實業集團。天能集團以綠色動力電池生產制造為核心業務,產業體系涵蓋新能源鋰電池、智慧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綠色智造產業園、智慧物流、金融創客等多個領域。近幾年,天能集團積極探索儲能數字化創新,研發了高能鉛蓄電池解決方案、充換一體的智慧儲能解決方案、“鉛+鋰”雙循環經濟生態圈等智慧化應用。特別是通過鉛+鋰雙循環解決方案+“鉛蛋”平臺開發,天能集團創新打造了“鉛蓄電池個個賦碼,生命周期環環跟蹤,生產回收全鏈閉環”的全產業治理新模式,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天能集團已在全國20余個省建立了廢舊鉛蓄電池回收體系,電池回收利用率達90%以上,每年可節約標煤近1120萬噸,減少鉛礦開采2250萬噸。此外,天能還布局了智慧儲能、氫能等領域技術探索和產品創新,成為綠色增長的標桿企業。
在國網雉城儲能電站,雙碳組調研組參觀了儲能電站的蓄電池室和用變開關室,一組組電池整齊碼放在電池架上,場面頗為壯觀:作為全國首個鉛碳電池電網側儲能電站,電站共有兩個蓄電池室,40余個電池架,每個電池架共8層,共有鉛酸蓄電池2萬余個,充滿一次電可同時滿足25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量。雉城儲能電站通過智慧能量管理系統實現充放電靈活調度,滿功率響應調節精度能夠達到98.3%。通過儲能電站功率指令精細化分配,還能有效減少儲能電站充放電切換次數,提高儲能電站各電池堆一致性均衡速度,提升電站的整體使用壽命。
8月30日,雙碳組走訪了浙江安吉余村和當地未來鄉村綠電服務中心。余村作為“兩山理論”理念誕生地和省級“兩山”鄉村旅游產業集聚核心區,域內群山環抱、秀竹連綿,植被覆蓋率高達96%,民宿山莊、手工藝品工作室、青創基地、露營基地,時尚旅游新興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2022年,余村通過竹木深加工、旅游業等重點產業實現收入130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64863元。余村依托國網未來鄉村綠電服務中心等企業,在全國率先創建了全要素“零碳鄉村”,系統部署了源網荷儲充、移動電力驛站、風光儲智慧路燈、農光互補、零碳農商銀行、竹林碳匯等多種綠色化應用場景。今年8月初,余村成功進行了首次“綠電綠證”交易,購買了來自寧夏、黑龍江、安徽等地的光伏和風力電621.2萬千瓦時,2878張“綠證”,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869噸,實現了全域“綠電”供應。
在本次湖州行的最后環節,雙碳組組織調研代表與國網新能源云碳中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函韻及其團隊進行研討。代表們主要提出了諸如碳數據應獲得途徑、信息通信行業中儲能商業參與電力市場、專業化碳計量、新能源環境權益交易等問題。王函韻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交流,提出如何進一步發揮數字降碳作用,如何強化底層業務屬性的實現,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對于通信基站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他以浙江虛擬電廠建設為例,如何構建即時響應、實時控制分層級控制系統,同時系統考慮電池的針對性選型,適應電網調節有關特性。對于碳計量,目前亟需建立多方互認的標準,并積極推廣數字化在線碳核查系統。降碳的關鍵在于鼓勵能源消費單位全部使用百分百綠電,這是經濟便捷的模式的方式。為了激活我國綠電交易市場,王函韻團隊也一直在推動中國“綠電百分百”行動。這一行動的核心為:一是承諾開展綠電使用比例定期對外披露;二是對外承諾自身全部使用綠電時間;三是對外承諾供應鏈全部使用綠電時間。目前已有30多家頭部企業加入該行動倡議。雙碳組主席高艷麗在總結時指出,通過本次調研,深刻感受到推動雙碳戰略實施可以有兩個重點,一是如何結合國網新能源云,推動區域實現能源轉型;二是在新型電力系統驅動下,推動工業行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以數字技術推動工業的綠色技術改造。希望信通院和國網聯合牽頭,先期開展相關研究,推進方案的實施。
本次湖州行是今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雙碳組調研活動的第一站,調研代表們紛紛表示動收獲頗豐、信息量巨大,各單位獲得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機會,期待未來能參與更多類似活動。雙碳組為響應成員需求,下一步雙碳組將爭取開展更多的實地調研,計劃在9月組織第二站上海行,為促進各成員單位間更密切的交流合作、推動雙碳戰略的順利實施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