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軍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TCL實業副總裁、格創東智CEO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制造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近期工信部發布會的信息顯示,過去十年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已經初步具備了要素稟賦優勢、開放合作優勢、基礎設施和產業集聚優勢、大規模市場優勢、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優勢。可以說,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升,離不開一個又一個優勢的不斷疊加累。其中,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優勢保障了我國制造業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轉變,成為提升中國制造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展望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應該不斷深化使用工業互聯網技術、擴大該技術應用范圍,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加強對先進制造業的前瞻性布局,進一步充實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內在動力,以促進中國制造業通過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擴大國際競爭力,提升優勢水平,謀求占領全球產業競爭戰略制高點。 深化和擴大應用工業互聯網技術的三個“不可或缺”因素 1. 制造企業須以創造業務價值為目的制定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發展方案。 《“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推動數字孿生、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制造環節的深度應用,搭建智能場景、研造新型智能制造裝備以服務生產。 針對我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研究也表明:通過運用新技術,特別是在研發、供應、生產、銷售和服務等核心場景應用創新技術,企業得以實現產品創新和效率提升。數據顯示,我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生產效率平均提高了48%,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了38%,產品不良率平均降低35%,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收益。 對《發展規劃》和先行項目的研究可發現,工業互聯網技術對業務價值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它能使得企業全面掌握內部經營數據、生產數據,提升生產和運營管理質量;其次它能使得企業建立“強鏈補鏈”安全線。企業對數據的收集可以拓展至上下游供應鏈,使企業掌控更多的數據來規避未來的風險、做出更好的戰略判斷;此外,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還能幫助企業具有更加彈性和柔性的生產和計劃能力,這是工業4.0的核心能力。 因此,有遠見的企業家一定要以業務需要為核心來制定工業互聯網應用發展規劃,并且緊扣生產制造中的難點痛點來設定目標、衡量成效。以半導體行業工業互聯網技術應用為例,半導體晶圓制造對良率的要求非常高,傳統統計分析方法已無法滿足企業在良率上精益求精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格創東智開發了以工業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半導體良率提升智能分析平臺”,并依托該平臺打造了“多因子分析”等大數據分析智能應用,為晶圓制造工廠帶來包括生產工藝優化、生產異常預防管理、生產效率提升等有形效益。該案例充分說明、以業務價值導向使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將在企業內部產生良好的正向循環。 2.在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期之前,需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與人才體系。 當前,以應用工業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步入關鍵階段。研究表明,2021年我國制造業IT投入近3600億人民幣,超過51%的中國企業正加速推進數字化,且制定了非常激進的目標。但我們也看到,部分企業正面臨數字化轉型進度放緩、治理能力不足、直接價值難于評估等發展瓶頸,原有的技術驅動模式已無法將轉型推向深化。 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以工業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改造與升級,更是一場提升生產力、重塑競爭力的企業價值鏈重構。首先必須聚焦生產關系與生產要素實施組織變革。例如,數字化轉型要由IT驅動轉向業務驅動,以業務需求為數字化變革的指揮棒;要以組織下沉推動業務與IT融合;必須把數字化轉型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用數字化舉措保障、支持業績指標的實現。其次,成功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刷新企業人員技能,并培養更多懂業務、會開發的復合型人才。 3.告別“單打獨斗”的轉型模式,構建生態合作體系以提升技術應用的效率與成功率。 在工業互聯網技術的助力下,中國制造已經具備了比過去更強的實力,未來將朝著塑造更高生產力的方向前行。為實現這一目標,不管是制造企業、還是工業互聯網科技企業,都不能單打獨斗。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以及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生態競爭的今天,我國制造企業、尤其是大型制造企業應該牽頭與各類合作伙伴共建產業生態,通過參與行業標準制定、開放技術和數據平臺、戰略業務合作、聯合研發、產業投資等途徑,合力推動產業創新升級。以智能制造領域的生態合作為例,我們應該以加速推進工業4.0為目標,通過聯合創新、協同創新、集約創新、集成創新,將智慧化制造方式與各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各產業的智能升級、開拓應用和系統自主可控。 工業互聯網企業需提升賦能能力 過去十年,中國工業互聯網企業,既是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助力者,同時也是受益者。工業互聯網企業應該堅持提升賦能能力,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中國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一員,格創東智將從國家級雙跨平臺這個新起點上蓄勢出發,從三個方面加強自身能力。 第一是堅持技術創新。未來5年,我們將圍繞以“光芯屏端網”為主體的泛半導體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投入超過數億元的研發費用,加速提升東智平臺對泛半導體產業鏈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和賦能能力。 第二是積極建立平臺生態,與各方力量合作。作為國家級雙跨平臺,未來,格創東智將進一步深化生態建設,與制造企業、運營商、軟硬件供應商、高校緊密合作,在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及材料、半導體光伏與半導體材料產業領域,以協同發展的方式,加速推動產業上中下游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 第三是加大新型制造業人才培養力度,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創新活力。我們將通過產教融合等手段,培養既懂OT、又懂IT的 “工業極客”,為智能化轉型升級儲備工業互聯網技術人才。 制造業競爭力的塑造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未來十年將是我國制造業向全球產業鏈頂端位置沖刺的關鍵十年。作為參與這一宏大事業的一份子,我們只有切實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打造原創技術的策源地、打造創新發展的新生態、打造新型人才的誕生土壤,努力實現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轉變,才能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相信我們一定能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扎實推進我國產業鏈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以創新能力支撐我國制造業邁向更強、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簡介 何軍 何軍先生擁有超過二十年高科技和互聯網行業的相關工作經驗,在數字化、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尤有建樹。 何軍先生曾任思科大中華區首席戰略官,他將思科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引入中國,推動思科在中國的業務轉型。此前,先后在麥肯錫咨詢公司、IBM中國公司任職,業務覆蓋國際化、增長戰略、收購兼并、業務運營策略等。他畢業于歐洲工商學院(INSEAD),獲得MBA學位。 何軍先生于2020年11月當選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2022年6月,當選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