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濟安,博士,中國聯通大數據首席科學家。2022年度工業互聯網十大實踐人物。
范濟安博士自2018年牽頭打造了中國聯通工業互聯網產品體系并帶領團隊開發出面向鋼鐵、煤炭、汽車、服裝、裝備制造等行業的5G應用解決方案。同時為多家能源化工企業做出了數字化轉型規劃及頂層設計。
范濟安博士同時擔任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委員、中國通信學會工業互聯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礦山局智能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理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網絡技術應用實驗室主任、北京西城區大數據專家委員會顧問等職責。
作者:范濟安
中國聯通大數據首席科學家、中國通信學會工業互聯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新型工業化,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兩化融合當成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主線,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二十年后,新技術不斷涌現,產業結構及供應鏈重新調整,企業進一步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這種新形勢下,重提“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時代內涵。
“新型工業化”強調的是代表了民族復興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是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全過程的“新型工業化”;是企業作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工業化”;是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新型工業化”。
所以“新型工業化”正在從最初的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兩化融合”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高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化轉型
在“新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不同階段。尤其是近兩年來,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和核心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和網絡將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鏈、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起來,形成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效率,推動整個制造服務體系的智能化。
和“新型工業化”相比,工業互聯網是技術體系,是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則強調的是建立在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基礎上,進一步觸及企業核心業務,以新建一種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和生產模式的高層次轉型。其中生產模式的轉變可以基于工業互聯網來完成。
用“新型工業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我們將要突出的是中國特色、高質量發展和綠色化,同時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賦能新型工業化。
綠色化高質量發展
相比于歐美國家的工業互聯網,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聚焦在下面三個方面:
? 雙跨平臺
? 5G全連接工廠
? 標識解析體系
到目前,國家級的跨行業和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有50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家。5G+工業互聯網項目達7000余個,應用數達2萬以上。工業標識解析體系已建成五大頂級節點及310余個二級節點,累計注冊量達3300億,服務企業27萬家。
這當中發展規模最大、滲透行業最多、技術與應用成熟度最高的當屬5G+工業互聯網。僅以中國聯通為例,自5G商用以來,已在22大工業行業打造了1.2萬個5G+工業互聯網應用、3500余個5G工廠。
那么當我們按照新型工業化的精神去謀劃下一步的工作目標時,我們應從哪幾方面著手?
首先是綠色化發展。以前我們可能只是通過設備的能耗管理或對環境的各類排放量監測去考慮問題,提供碎片化解決方案。那么今天我們要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角度去評估一個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技術實現是通過數據采集和信息歸納建立評估指標體系,形成可供第三方考核、監督、評分評級、上市交易、進出口關稅核定等的數據依據。同時把這些要求滲透到原料供應、生產制造、物流倉儲、銷售服務、售后使用、回收再造等業務環節。有了這些量化指標的指引,我們可以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基于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工業控制、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解決方案,用來達標甚至做的更優。比如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制造業正在成為出口產品結構調整的主力軍,但是今年8月出臺的歐洲電池法,規定“誰生產,誰回收;誰進口,誰回收”。從2024年起,出口歐洲的動力電池需要提供以下信息:
1)碳足跡聲明:在電池生產、使用和回收過程中消耗的二氧化碳(碳排放量);
2)電池護照:需要記錄和公開約90個數據屬性,包括碳足跡、供應鏈、電池材料和成分、循環和資源效率等;
3)循環經濟:當提煉回收的電池時,規定了相關的稀有金屬提煉比例、確保企業使用了可再生材料。
我們可以把歐盟新電池法的實施看作是一種市場保護行為,但同時也為我們綠色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具體的要求與標準。這就需要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主動求變、適應新玩法和新規則,也要頭部企業主動發揮示范效應,帶動產業鏈的整體提升,成為我們新型工業化的動能。
科技創新
新型工業化中的本地化發展不應是一種簡單的國外產品與技術的復制,而應是由于技術創新而帶來的一種新產業鏈。它的紅利不光是中國企業而且國外企業也同樣可以分享,做到科技創新無國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在華外企采用“China for China”的產品研發策略,原來我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歧視性的行為,其實我們應當把它當作一次展示我們科技創新能力的機會,要有從“China for China”變成“China for Global”的信心。
比如在工業控制領域,跨系統的互操作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國內外的技術專家們都希望能夠通過一個標準化的開放式技術體系,譬如說OPC-UA來實現這一目標。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來推動跨系統的工業控制設備間的互操作?
5G的引入恰恰在工業網絡的以太網化、IP化和無線化方面起到橫向及縱向打通各系統間通信的作用,但同樣還存在數據層面的標準化、控制程序開發的標準化、硬件平臺和系統軟件的標準化及終端及其操作系統的標準化等諸多問題。而標準的統一及規模化推廣應該是最能體現我們體制優勢的領域。如果我們能夠把前期圍繞雙跨平臺、5G全連接工廠和工業標識解析體系各自開展的工作聚焦到跨系統互操作這個目標上,那將會給國產芯片、模組、工業終端、工業軟件、開發工具、硬件平臺和系統軟件帶來無限機會,為China for China或China for Global創造條件。聯通在與華晨寶馬、施耐德和長城精工的合作當中充分體現了上述思路的可行性,但離規模化推廣尚有一段距離。新型工業化恰恰為我們提供了機會。
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的新型工業化讓我們對前期的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有效地為我們指明了下一步發展的方向與目標。中國聯通作為信息基礎設施運營服務的國家隊、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數字技術融合創新的排頭兵,將以新型工業化為指導,進一步投身于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打造具有中國特色、高質量綠色化的行業解決方案和產品,為早日實現新型工業化做出我們的貢獻。
作者簡介:
范濟安,博士,中國聯通大數據首席科學家。2022年度工業互聯網十大實踐人物。
范濟安博士自2018年牽頭打造了中國聯通工業互聯網產品體系并帶領團隊開發出面向鋼鐵、煤炭、汽車、服裝、裝備制造等行業的5G應用解決方案。同時為多家能源化工企業做出了數字化轉型規劃及頂層設計。
范濟安博士同時擔任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委員、中國通信學會工業互聯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礦山局智能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理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網絡技術應用實驗室主任、北京西城區大數據專家委員會顧問等職責。
文章來源:通信產業網、中國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