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印發以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顯著,2018-2020年起步期的行動計劃全部完成。我省結合本地產業特色,聚焦工業互聯網產業頂層統籌、技術落地、產業布局等方面,利用多元化政策工具支持產業應用發展,區域錯位發展體系初步構建。2021-2023年是我國工業互聯網的快速成長期,也是我省轉型出雛型的關鍵時期。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推動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安排部署,認真落實《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意見》(晉政發〔2018〕34號)《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工信廳信管〔2020〕8號)《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工信部信管〔2020〕197號)等文件要求,堅持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為原則,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在數據、市場、資本、數字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提升企業工業互聯網發展意識,搭建工業互聯網交流對接平臺,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探索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路徑。
二、工作目標
通過實施行動計劃,加快完善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建設,促進平臺發展,加快提升企業工業互聯網意識和能力,降低應用門檻,到2023年,工業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新型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初步建成覆蓋14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支撐能力明顯提升,二級節點數量達到6個以上。推動建設3-5個在省內具有示范效應、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特色融合應用進一步深化。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在傳統優勢行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融合發展應用成效不斷提升。
產業創新發展生態進一步健全。全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穩步提高,達到53.0。工業互聯網基礎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裝備、礦山等優勢行業制定一批關鍵領域標準。積極推動網絡、標識、平臺、安全等領域關鍵技術產業化。推動中小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賦能,提高數字化應用能力。培育工業互聯網深化融合應用園區,全方位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智化改造。
安全保障與生產協同能力進一步增強。落實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要求,加快對接省級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安全生產融合發展,形成能夠快速感知、實時監測、超前預警、應急處置、系統評估等“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新型能力。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基礎網絡設施
強化工業企業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的主體意識,提升基礎電信企業的主動性,協同推進基礎能力提升、內網改造、外網升級、5G融合應用等工作。
1. 推動基礎能力提升。支持企業提升老舊設備數據采集與傳輸能力,支撐多元工業數據采集,提升異構工業網絡互通能力。支持企業部署制造執行系統(MES)等生產控制軟件、企業資源計劃(ERP)等經營管理軟件、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研發設計軟件。支持企業聯合信息化改造服務商引入數字化生產、控制裝備,提升網絡互連基礎能力。積極參與構建工業互聯網網絡地圖,為企業建網、用網、管網提供全面支撐服務。
2. 改造工業企業內網。推動產業集群、重點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內網改造,部署時間敏感網絡(TSN)交換機、工業互聯網網關等新技術關鍵設備,打造標桿網絡。支持建設工業無源光網絡(PON)、低功耗工業無線網絡等新型網絡技術測試床。通過實施工業企業內網改造,推動信息技術(IT)網絡與生產控制(OT)網絡融合,打通信息孤島、數據煙囪,實現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推動建設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提升園區工業互聯網網絡服務支撐能力。
3. 升級工業企業外網。以超高速、大容量光傳輸技術升級骨干傳輸網,擴容網間帶寬,保障連接性能,積極構建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的骨干傳輸網絡。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加強與工業企業的對接聯系,通過改造已有網絡、建設新型網絡等方式,建設低時延、高帶寬、廣覆蓋、可定制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外網,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泛在互聯與數據順暢流通,打造工業互聯網外網優秀服務案例。
4. 深化“5G+工業互聯網”應用。搭建制造業企業與工業互聯網企業對接合作交流平臺,重點圍繞工信部發布的“5G+工業互聯網”五大重點行業實踐和十個典型應用場景,結合我省在采礦、鋼鐵、煤化工等領域的特色優勢,推進“5G+工業互聯網”在生產關鍵環節深入應用。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產業聯盟等聯合建設“5G+工業互聯網”技術測試床,開展技術、標準、設備、解決方案的研發研制、試驗驗證、評估評測等研發創新工作。鼓勵企業在管理上云、設備上云基礎上,探索推進實施5G網絡條件下的生產控制上云,逐步開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遠程監測、遠程控制、遠程處理等新型業務,實現企業物流、生產、控制、安全的異地化、低時延、廣接入協同。
5. 促進IPv6應用部署。推進工業領域IPv6規模化部署,滿足工業智能化發展對設備地址、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基礎電信企業要加快完成企業外網和網間互聯互通節點的IPv6改造,建立IPv6地址申請、分配、使用、備案管理體制,建設IPv6地址管理系統,推動落實適用于工業互聯網的IPv6地址編碼規劃方案,通過支持建設測試床、開展應用示范等方式,加快工業互聯網IPv6關鍵設備、軟件和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應用部署。
(二)構建標識解析體系
積極引導企業圍繞特色優勢行業申報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加強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企業信息系統適配,強化推廣應用,提高標識系統的數據服務支撐能力。
6. 推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支持國內知名企業、研究機構與省內企業合作,積極申報工業互聯網行業型、綜合型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共同做好二級節點應用推廣,形成工業標識注冊、解析、查詢、備案、認證等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實現供應鏈系統和企業生產系統精準對接以及人、機、物全面互聯,進而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企業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促進信息資源的集成共享。
7. 加強標識融合應用推廣。推動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APP等融合發展,加強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企業信息系統適配,加快主動標識載體規模化部署,推進工業設備和產品加標識。增強標識讀寫適配能力,推動標識在公共領域應用。鼓勵標識服務企業圍繞特定行業深入開展生產流程、工序管理、設備管理等現有管理過程調研,確定標識應用場景和需求,形成系列針對性應用解決方案,深化標識在設計、生產、服務等環節的應用支撐能力,提升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質量管理水平。
(三)加強平臺建設
加快推進企業上云上平臺,抓好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建設、抓好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推廣、抓好工業互聯網生態建設,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
8. 推進企業上云上平臺。積極引進和培育設備上云公共服務商,推動行業龍頭企業核心業務系統云化改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業務系統云端遷移。推動高耗能流程行業設備、通用動力設備、新能源設備、工程機械、數控單元等智能化設備上云用云,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維修成本。鼓勵企業接入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充分用好雙跨平臺工業資源要素集聚優勢,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9. 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能源、冶金、裝備、化工等領域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內部信息化系統的綜合集成以及云化部署,建立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經營管理模式,建立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生態圈,逐步向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依托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工業軟件普及應用。深化“平臺+5G”“平臺+人工智能”“平臺+區塊鏈”等技術融合應用能力,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資源管理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積極推動打造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10. 打造工業互聯網生態。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工業互聯網平臺標準制定工作,重點在基礎共性標準、應用標準、安全標準上取得突破。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根據我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建設需要,聯合基礎電信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省內IT企業打造不同場景的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解決方案,以及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整體解決方案。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5G、人工智能、區塊鏈、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支撐能力,強化設計、生產、運維、管理等全流程數字化功能集成。
(四)提升數據賦能水平
加強對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管理,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平臺應用服務能力,加速推進安全生產數據有效的匯集,服務安全生產監管,加快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11. 參與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鼓勵省內企業與國家工業互聯網相關管理機構、咨詢機構開展業務合作,積極參與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分中心建設。利用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在數據采集、匯聚、應用等方面優勢,用數據成果指導我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12. 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服務能力。鼓勵企業將基礎工藝、控制方法、運行機理等工業知識軟件化、模型化,加快工業機理模型、知識圖譜建設,積極應用云仿真、數字孿生、數據加工、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M)等專業技術。構建平臺數據字典互認機制,統一工業數據、算法模型、微服務等調用接口,推動平臺間數據互聯互通,打造協同發展、多層次系統化平臺體系。
13. 深化“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深化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加快安全生產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針對原材料、危險化學品、礦山等重點行業領域,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生產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及評估體系,建立風險特征庫、失效數據庫、安全生產評估模型和工具集,支撐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制造和安全管理模式,提升工業生產本質安全水平。以安全生產數據的集聚為抓手,加快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節能減排等方面數據集聚和創新應用。
(五)推廣應用新模式
鼓勵企業探索實施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在各垂直細分行業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和應用場景。
14. 實施數字化管理。推動重點行業企業打通內外部“數據孤島”,基于海量數據的融通匯聚和分析挖掘,打造數據驅動、敏捷高效的經營管理體系,推進可視化管理模式普及,開展動態市場響應、資源配置優化、智能戰略決策等新模式應用探索,持續完善數據應用生態,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
15. 應用平臺化設計。支持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產品研發設計方式,在云端構建產品研發的統一協同工作環境,發展平臺化、虛擬化仿真設計工具,實現高水平高效率的輕量化設計、并行設計、敏捷設計、交互設計和基于模型的設計,提升企業研發質量和效率,推動設計和工藝、制造、運維一體化。
16. 加強網絡化協同。支持龍頭企業基于互聯網手段,共享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和合作伙伴等各類信息,通過網絡化平臺匯聚設備、技術、數據、模型、知識等各類分散資源,打造貫通供應鏈、覆蓋多領域的網絡化配置體系,實現網絡化協同設計、協同生產、協同服務,推動生產方式由線性鏈式向協同并行轉變,持續提升生產效率。
17. 發展智能化制造。鼓勵省屬國有企業帶頭應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以質量改進、效率提升為目標,開展生產制造全過程數字化改造,推動生產管理與生產制造的可視化監測和自動化控制,實現流程動態優化和精準決策,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
18. 推廣個性化定制。鼓勵消費品、裝備、鋼鐵等行業企業利用互聯網采集并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通過研發、生產、服務和商業模式之間的數據貫通,打造模塊化組合、大規模混線生產等柔性生產體系,實現產品個性化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的制造服務模式,促進消費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打通,打造需求驅動、柔性制造、供應鏈協同的新模式。
19. 拓展服務化延伸。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搭建產品互聯網絡與服務平臺,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聚焦制造業價值鏈高端環節,開展基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產品模型構建與數據分析,打造設備預測性維護、裝備能效優化、產品衍生服務等模式,提升服務型制造的專業化和精細化水平。
(六)創新融合產業生態
積極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促進基礎電信企業與工業互聯網企業對接合作,實現5G對工業互聯網的模式和業態創新;加強工業互聯網在園區的深化應用;強化國有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20. 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圍繞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2.0,鼓勵企業以價值效益為導向、數據為驅動、新型能力建設為主線,開展分級貫標,系統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體系架構和方法機制建設,在分級分類貫標過程中,同步有效實現轉型價值效益。
21. 加強園區工業互聯網應用。以我省十四大標志性、引領性產業集群為服務目標,以園區、示范區為基本實施單元,匯聚省內外優秀工業互聯網企業服務能力,針對園區企業在設計、生產、安全、測試、金融等方面的需求,積極引入雙跨平臺等專業工業互聯網服務商,提供標準化及可定制化工業互聯網園區服務,提升園區企業獲取、應用、分享工業互聯網資源的能力及便捷程度,形成良好工業互聯網生態,推動集群產業發展。
22. 強化國有企業示范引領。支持大型國有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探索大企業引領推廣、中小企業廣泛應用的融通發展模式,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及領先企業建設并推廣供應鏈體系和網絡化組織平臺,打造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帶動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能力提升和訂單、產能、資源等共享。
23. 積極探索產業示范建設。充分利用我省在煤炭、冶金、焦化等領域的產業優勢,探索建設具有山西特色的“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和融合創新引領能力。支持省內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等聯合共建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技術創新,有力為省內企業提供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
(七)提升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水平
推進工業互聯網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促進安全技術監測體系構建,推動安全產品服務創新,提升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水平。
24.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機制。落實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指南和安全防護制度標準,開展工業互聯網企業分類分級試點,形成重點企業清單,實施差異化管理。建立安全監測、信息通報和檢查檢測機制,對典型平臺、工業企業、工業APP等開展安全檢查檢測,督促指導企業提升安全防護水平。
25. 構建安全技術監測體系。推進省級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平臺和安全管理平臺建設,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建設企業級安全技術保障平臺,匯聚重點平臺、重點企業數據,強化平臺間的系統對接、數據共享、業務協作,打造整體態勢感知、信息共享和應急協同能力。
26. 推動安全產品服務創新。加大網絡安全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推進先進安全產品、行業解決方案的試點示范和行業應用。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建工業互聯網安全新型研發機構,加強產業協同創新。鼓勵專業機構、網絡安全企業為工業互聯網企業提供安全咨詢、安全監測、檢測評估、系統加固等優質高效的安全服務。
(八)深化區域協同合作
進一步加強跨區域、跨部門溝通交流,加強政策聯動,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對接和融入重大國家戰略,深化區域融合發展。
27. 加強合作共建。積極融入、參與京津冀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強化重大基礎設施、平臺共建共享;推進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合作,聚焦工業互聯網關鍵領域,加強優勢互補,加大產業承接轉移合作力度,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28. 推動對標學習。積極對標對表先進地區發展經驗,構建省內外交流學習平臺,鼓勵省內企業與先進地區優秀工業互聯網企業建立長效人才交流培養機制,借助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人才、科技、產業優勢,促進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在省內落地發展。
通過加強組織領導、調查研究、營造氛圍、打造示范等措施,充分發揮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引導作用,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保障行動方案得以落地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下,各相關部門及單位明確職責分工,細化抓實各項重點任務,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力度。對工業互聯網相關重點項目要及時報送列入“11221”振興崛起工程數字經濟領域重點項目庫,并做好重點監測及配套支持服務,全面推動行動計劃落實落細。
(二)強化調查研究。各市工信主管部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工業互聯網發展與應用情況調研,了解企業在工業互聯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及時予以指導幫助,挖掘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優秀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鼓勵各市工信主管部門通過課題調研、實地走訪等形式,學習先進省市發展工業互聯網的相關政策及成效,研究規劃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路徑。
(三)營造發展氛圍。積極對接國家級科研院所、聯盟協會、工業互聯網機構,開展工業互聯網課題研究和產業合作。組織參加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工業APP、解決方案、安全等相關賽事和產業峰會。組織召開新產品、新技術推介會和實施案例現場會,搭建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與省屬企業、大型民營企業交流合作平臺。推動成立我省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社會組織機構,以山西省發展和產業需求為導向,強化我省在5G、工業互聯網等領域與國內外優秀企業及國家高端智庫等方面的合作,加強本地供給側企業與需求側工業企業的對接聯系,助力企業對接政府資源,促進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展。
(四)打造試點應用。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遴選,并做好宣傳推廣,支持能源、煤化工、高端裝備等優勢行業企業聯合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合作建設工業互聯網項目。支持企業打造內外網改造標桿,建設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申報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應用案例等項目,爭取納入國家總體布局。及時做好經驗總結和宣傳,形成示范引領、放大倍增的帶動效應。
(五)加強工業互聯網培訓。開展工業互聯網基礎理論、應用案例等方面培訓,提升企業決策層、實施層對工業互聯網的認識和建設工業互聯網的意識。積極參加全國工業互聯網線上精品課程培訓。鼓勵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在承接項目建設同時,對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輪訓,提高工業互聯網的使用效率和操作水平。
(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的政策窗口期、技術窗口期和資金窗口期,支持企業申請省級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各市對工業互聯網相關試點示范項目進行配套資金支持,推進企業內網改造升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等工業互聯網項目建設。鼓勵金融機構與工業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合作,探索建立基于生產數據的增信系統,開展知識產權、票據、訂單等動產質押融資業務,鼓勵相關產業基金參與重大工業互聯網項目建設,拓寬企業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