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宮碧瑩)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就“數字技術創新如何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及“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等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新華網:您認為,數字技術創新如何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余曉暉: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數字技術是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領域,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近年來,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發展迅猛,在各行各業加速滲透。從投入端看,實體經濟中數字技術投入占比穩步增長。2023年,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對數字技術的中間使用比重與2013年相比提升了1.04個百分點。從產出端看,數字技術成為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2023年,數字技術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我國經濟增長12.9%,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
新形勢新背景下,我國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持續提升,有力支撐我國經濟發展效率改善。隨著數字技術創新持續涌現,數字技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貢獻達到22.5%,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貢獻中占比超過五成,成為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核心標志。
新華網: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如何?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如何以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發展?
余曉暉: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經逐漸形成自己的認識體系、實現路徑和實踐成果,邁進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呈現基礎設施底座持續筑牢、融合應用釋放倍增效應、產業生態不斷壯大等新特點。
具體來看,一是基礎設施體系化發展走在前列。截至2024年底,全國“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超過1.7萬個,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截至2025年2月24日,標識解析服務企業超過50萬家,注冊量突破6300億,并向綠色低碳、城市治理等領域加速拓展。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340家。二是融合應用深度和廣度持續拓展。工業互聯網已經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各類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開展數字化轉型。全國建設5G工廠4000余家,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4.1%,推動示范工廠研制周期平均縮短近30%。鋼鐵、石化、裝備等行業依托工業互聯網開展鏈式轉型,制造體系向智能化升級,產業組織形態向“網狀”轉變,有力支撐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三是產業發展規模和生態不斷壯大。2024年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預計突破1.5萬億元?!?024年5G工廠名錄》顯示,400個5G工廠帶動總投資超過220億元,各工廠平均投資同比增長近180%。激發涌現出一批新型工業網絡、工業智能終端、工業云服務等細分領域的創新性企業。
經過多年發展,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工業化戰略性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持續強化,有效推動了傳統產業改造、新興產業培育、賦能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助推產業科技創新效能提升、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下一步,以工業互聯網賦能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升級、規模應用拓展、關鍵技術創新、融合生態優化。一是體系化推動基礎設施加快升級,二是“點線面”推動工業互聯網規模應用,三是推動工業互聯網技術補短鍛長,四是推動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五是推動多元融合生態不斷優化。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