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量,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堅實支撐。自2018年以來,“工業互聯網”連續7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規?;瘧?,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建設智慧城市、數字鄉村。
2024年兩會已拉開序幕,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特別推出“AII報兩會”專題欄目,讓我們一起看看今年圍繞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制造業、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內容,來自聯盟的代表們都準備了哪些提案?委員們怎么說?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是創新
施大寧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接受采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的特色是創新,其本質是先進生產力,能夠優化各種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符合新發展理念,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推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首先強調的是創新,是高質量的先進的生產要素的集成。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夠建立起現代化產業體系,這與“新型工業化”的內涵是一以貫之的。
關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施大寧介紹了幾個關鍵點。
首先,最重要的是創新,必須以創新驅動傳統工業體系向著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方向升級。新質生產力并不代表拋棄傳統的產業,而是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向建設現代化強國的要求,我們要加強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前瞻性產業的布局,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
第二是要加大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力度。生產力有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在施大寧看來,勞動者是最重要的要素。如何建立起符合新質新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這是高校的任務,也是我國教育系統的任務。
第三,要使教育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需要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在施大寧看來,其一,要推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職普融通“三融”辦學模式進一步深化,推進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新農科的“四新”建設,綜合采用拔尖人才培養等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二,要推動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過程深度融合,深化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以產業問題為導向,實現校企聯合培養,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適配當前產業發展與科技革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