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的政策引領和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步入快車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工業互聯網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檢閱。在物資生產調度、產業鏈協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工業互聯網抗疫的表現可圈可點;抓住下一步“新基建”發展機遇,工業互聯網在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大有可為。
應對疫情大考 工業互聯網交出合格答卷 在這次疫情大考中,工業互聯網作為工業全要素、全價值鏈、全產業鏈的新型基礎設施,充分發揮了其在萬物互聯、信息匯聚、優化調度、異地協同、遠程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疫情發生后,工業互聯網企業迅速開展基于平臺的集成服務,在醫療資源精準對接、產業鏈協同支撐重大項目建設、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匯聚信息數據,支撐供需精準匹配。面對指數級增長的防控物資需求,海爾、航天科工、用友、騰訊云等工業互聯網企業打造的醫療物資供需對接平臺,為醫療物資生產需求精準匹配打通有效通道。截至2月24日,海爾COSMOPlat上線的醫療物資信息共享資源匯聚平臺已發布供應信息3400萬條,需求信息5700萬條,精準對接醫療防護物資需求、生產企業、醫療物資生產原材料和物流等重要信息,助力緩解疫情防控物資緊張局面。 匯聚生產資源,支撐重大物資保障。針對口罩、防護服等重要醫療物資需求井噴、供求嚴重失衡的狀況,部分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加快轉產,保障重要物資供給。紅豆集團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智慧工廠解決方案,通過柔性化生產,迅速構建防護服轉產產能,實現普通防護服日產能7萬件,醫用一次性隔離衣10萬件,為緩解醫用防護物資短缺做出了重要貢獻。 遠程指揮調度,支撐重大工程建設。在緊急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過程中,樹根互聯支持的工業互聯網當起了施工現場幾百臺“挖掘機天團”同時作業的“云監工”。徐工信息的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緊急響應疫情防控需求,第一時間調配在線設備馳援火神山醫院建設,通過漢云平臺掌握百余臺施工設備的作業情況,做好故障預警,實時監測設備數據變化,保證機械的“生命體征”平穩健康,確保設備運行效率最大化。 發揮遠程協同功能,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基于工業互聯網的遠程協同功能,可以幫助企業員工實現居家辦公、在線作業,解決企業用工荒、復工難問題。騰訊、華為、用友等平臺企業及時推出騰訊會議、Welink、友空間等網絡化協同解決方案,幫助企業低成本、快速實現在線會議、協同辦公;華為、騰訊、阿里等平臺企業充分發揮大數據、5G和AI等技術優勢,面向復工企業提供電梯無觸碰感知、員工體溫異常篩查和云開發等解決方案和服務,有效緩解企業復工復產壓力;東方國信依托Cloudiip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了應用于工業企業、醫療機構等十款工業App,助力企業實現高效、便捷、在線、協同的工作模式,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 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工業互聯網應對巨大變化下的快速感知、敏捷響應、動態實時優化、全局智能化決策的能力,再次證明了工業互聯網是數字經濟時代驅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的不二選擇。 這次疫情既是對工業互聯網應對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我國制造業的一次全面體檢。其中,暴露出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能力、產業鏈協同、柔性生產等方面的不足,對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防控中,口罩、防護服等應急醫療物資頻頻告急,除了需求瞬間暴增、產能總體不足的客觀原因之外,生產原料、產能不能精準匹配,缺乏信息匯聚和分發的有效手段,關鍵物資生產各要素無法得到有效打通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因。產業鏈數字化薄弱,導致產業鏈風險管控一度告急。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指出,通過疫情的檢驗,可以看出,我國現有關鍵物資生產調配管理模式相對粗放,缺乏精準實時掌握關鍵物資供需數據的有效手段,數據孤島、數據割裂問題較為嚴重。 同時,疫情也顯示出很多制造企業并不具備柔性化快速轉產能力,訂單交付延誤、供應鏈受阻等問題讓企業陷入困境。中小企業是工業互聯網應用的薄弱環節,這次疫情也暴露出其數字化程度低、上云未成規模、抗風險能力不足的問題。 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互聯網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敝杏小皺C”。從歷史看,歷次大災大疫均會倒逼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尋找新的突破口,催生新模式、新業態。這次疫情,也將加快我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步伐,為工業互聯網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近期看,疫情和復工的兩難,需要新的模式解決對接資源、組織生產的難題,這就為工業互聯網發展提供了新舞臺。工業互聯網能夠為企業提供新的要素鏈接途徑和生產經營模式,實現特殊時期企業的正常運行,甚至能為企業創造更多可能,實現新的超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表示,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本質要求就是增加生產柔性,通過實時動態感知實現智能化決策,更好地適應和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在此次疫情中,工業互聯網應用于生產制造、物資配置、醫療救治、疫情防控等諸多場景,更是體現出在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后疫情時期的“優選項”。 針對疫情暴露的制造企業數字化程度低、工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程度不夠的問題,疫情后不少企業將會更加重視數字化轉型,加快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普及。尤其是對人工依賴程度較高、“啞”設備多的企業,下一步會大力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柔性制造,發展智能化物流供應鏈。余曉暉認為,繼續深入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全面推動企業和行業數字化轉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制造業,提升制造業內在能力,提高企業風險抵抗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非常重要的任務。 從長遠看,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也將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動能。疫情體現了工業互聯網在供需對接、資源精準配置,以及解決疫情所帶來的銷售下滑、供應鏈資金緊張、中小企業面臨困難等方面的能力和優勢,也預示著工業互聯網有更大發揮作用的空間。對于全球供應鏈來說,工業互聯網把過去已經顯現的模式、路徑和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廣,已經進入了生根發芽階段,展現了巨大的發展前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劉默表示,工業互聯網下一步的重點還是應結合行業特點和企業需求,加快工業互聯網在行業中的普及推廣,更好地為中國制造業賦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近期中央提出要加快推進包括工業互聯網在內的“新基建”的發展,給工業互聯網創造了新的機遇。工業互聯網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搭乘“新基建”的東風,工業互聯網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發揮重要作用。賦能制造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業互聯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