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名稱:北京建誼智慧互聯科技有限公司
詳細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大紅門西路16號院5號樓2層208
單位網址:http://www.bjjy.com
郵編:100068
優勢:公司應國家推進裝配式建筑、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政策,創新性的將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同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相結合,搭建建筑科技平臺,為建筑產業上下游提供全信息化的解決方案。并通過在北京、漳州的示范項目中實踐及優化此科技平臺的智能化流程。
單位簡介:北京建誼智慧互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04月18日在豐臺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張鳴,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互聯網信息服務。技術推廣服務;計算機技術培訓;會議服務;承辦展覽展示;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設計、制作、代理、發布廣告;經濟貿易咨詢;公司個建筑全生命周期進行虛擬設計、虛擬生產、虛擬施工、虛擬運維,通過對建筑的每一個環節實現數字化的模擬仿真,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全過程虛擬模擬。
本單位工業互聯網典型案例
項目名稱:BIM在中白工業園科技成果轉化合作中心項目全過程的應用
實施時間:科技成果轉化合作中心項目:2019年
實施地點:科技成果轉化合作中心項目:白俄羅斯明斯克
合作單位:科技成果轉化合作中心項目:由紅旗勞動勛章《白俄羅斯國家設計院》開放式股份公司初步設計、由北京建誼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技術問題優化、施工圖設計和BIM技術服務;由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鋼材的定制;由中國十五冶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總承包方進行施工,是一項典型的中外充分合作的國際工程。
技術/方案特點及先進性:技術、方案特點、先進性:
1、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送應用技術至白俄羅斯包括:
(1)推送BIM智能建模技術、BIM模型質量檢驗技術、數據分析及治理技術、邊緣計算及AI算法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等。
(2)收購白俄羅斯國家設計院成立中白聯合設計院率先提升白俄建筑產業提升白俄羅斯建筑業信息化、平臺化、數字化水平。
(3)孵化當地勞動力,利用國外勞動力紅利,借用成熟技術,快速落地設計供給建造的全過程實踐。
2、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方案特點: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底層技術實力,搭建“一中心、三體系、多層級”的平臺總架構,利用數據驅動業務發展,助力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
3、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先進性:
平臺“智能運營管理中心”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儲蓄、建模,支撐建立實施監測、運行體征、實踐管理、應急輔助、決策支持等城市運行管理所需的基礎能力,提供整體運行統一是圖,呈現整體運行體態及態勢,為社會治理、科學決策提供有效支持。
平臺建立健全安全保障體系、標準規范體系、運維管理體系三大體系,全面保障了平臺運行過程安全可控,保障了平臺建設工作規范有序,保障了平臺建設運維管理持續高效。
平臺從物聯感知層、基礎資源層、應用支撐層、信息共享層、智慧服務層等多層次,打造服務于建筑產業跨行業跨領域的應用及服務。
解決的痛點和問題:BIM技術在中白工業園科技成果轉化合作中心整個建造過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的應用,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國際合作的典范為例,建筑信息化模型貫穿了工程建設的全過程:
1、系統性整合:數字化模型助力工程設計,無縫銜接設計、生產、施工、運維全過程
(1)中白統一BIM模型協同設計,標準融合、一次設計、無需轉化;
(2)結構優化重點由revit格式為橋梁,直接轉化REVIT模型和Tekla格式;
(3)整個過程采用無紙化設計,跨用時空障礙,高效又高質;
2、體系化供給:平臺工廠匹配最優質資源
(1)供給階段:平臺工廠匹配建材資源,包鋼生產符合白俄羅斯材質要求的型鋼,中歐列車運輸;
(2)裝修設計和施工階段:平臺工廠匹配全球范圍內的建筑材料,鋼結構綜合成本降低至50%;
3、工業化落地:大中臺,小前臺掌控整個建造過程
(1)BIMcloud進行多方遠程控制、線上溝通,虛擬建造,全過程模擬、檢驗、管控;
4、雙模檢驗精準質量:初始的設計模型與竣工后的落成模型進行全方位數字化的校對,雙模檢驗保證建筑質量;
5、建筑智能運維:利用BIM技術承載了完整的建筑物各種信息,應用至建筑運維全過程中;
最終解決裝配式建筑設計環節的反復修改過程;國際標準差異、異地協同;審圖環節的復雜流程;施工檢驗的人工、工作效率;施工現場的混亂問題,安全;
實施效果:1、中白工業園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1)應用平臺、產品、技術,實現設計時間3個月、施工時間6個月,并與2019年7月成功亮相一帶一路國家領導人會議;
(2)通過BIM技術成功解決中白兩國設計、材料供給、建造標準差異問題,實現國與國無障礙合作,無縫對接;
(3)中國發改委和住建部的標桿項目予以推廣,園區首個裝配式鋼結構項目,中國經援數字建筑標桿,一帶一路的精品國際工程;
推廣行業及適用場景:主要用戶:投資、建設、工業、運維、IT等產業社群,實現建筑全產業鏈智能化管理。
推廣場景:建筑產業全過程、全產業鏈智能化管理服務
(1)投資階段:投資成本和收益的頂層設計,過程管控,極大提升收益率,投資收益率將在20%以上;
(2)設計階段:建筑產品模型生產體系,實現建筑轉化為產品,產品轉化為數據,數據轉化為管理;
(3)供給階段:工廠平臺化、部品標準化、部品產品化、族模數字化、模組工藝化;平臺化ERP供給,
(4)施工階段:管理模型動態化施工管理,實現質量、進度、成本的精準管控;
(5)支付階段:精密模型,精準支付,可信交易,增強建筑產業信用體系,改變建筑產業支付模式,打造建筑產業新金融體系;
(6)運維階段:園區運維、社區運維、建筑運維等狀態實時監測、故障判斷預測、維修輔助決策、智能服務管理等;
(7)企業管理:企業級組織的自組織、自管理、自經營、自分配的平臺化管理模式;
(8)維基建筑文化:產業文化+互聯網文化+家庭文化,實現維基建筑文化;
(9)地域經濟匹配:地域性資源配置,智能數據分析,實現端到端精準供給;
項目名稱:BIM在首鋼二通廠項目全過程的應用
實施時間:首鋼二通廠:2018年
實施地點:首鋼二通廠:北京
合作單位:首鋼二通廠:北京首鋼二通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愛地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北京首鋼國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聚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鑫欣泰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鑫欣泰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術/方案特點及先進性:技術、方案特點、先進性:
1、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送應用技術,為中國10省市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推廣,包括:
推送BIM智能建模技術、BIM模型質量檢驗技術、數據分析及治理技術、邊緣計算及AI算法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等。
2、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方案特點: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數據系統底層技術實力,搭建“一中心、三體系、多層級”的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技術總架構,利用數據驅動業務發展,助力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
3、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先進性:
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運營管理中心”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儲蓄、建模,支撐建立實施監測、運行特征、實踐管理、應急輔助、決策支持等城市運行管理所需的基礎能力,提供整體運行統一是圖,呈現整體運行體態及態勢,為社會治理、科學決策提供有效支持。
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立健全安全保障體系、標準規范體系、運維管理體系三大體系,全面保障了平臺運行過程安全可控、平臺建設工作規范有序、運維管理持續高效。
建筑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從物聯感知層、基礎資源層、應用支撐層、信息共享層、智慧服務層等多層次,打造服務于建筑產業跨行業跨領域的應用及服務。
解決的痛點和問題:BIM模型建造技術在首鋼二通廠整個建造過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的應用,建筑信息化模型貫穿了工程建設的全過程:
1、系統性整合:數字化模型助力工程設計,無縫銜接設計、生產、施工、運維全過程
(1)BIM模型協同設計,整個過程采用無紙化設計,跨用時空障礙,高效又高質;
(2)族和族模組實現垂直管控,設計-供給-施工無縫連接落地;
(3)鋼結構技術體系,技術人員建立鋼結構tekla模型,技術人員充分利用已經申請的各項專利技術,按工業化要求裝配節點配件。模型建完后與各專業模型融合,將預留洞口位置反應到tekla模型上。Tekla模型復合完成后,導出深化加工圖紙,送到小前臺審核。
2、體系化供給:平臺工廠匹配最優質資源
(1)平臺工廠匹配建材資源,平臺工廠匹配全球范圍內的建筑材料,鋼結構綜合成本降低至50%;
(2)前臺審核完成后,根據下料單提出鋼結構材料,由寶鋼根據材料單上型號、規格、尺寸等要求定制熱軋。
(3)模型加工:把模型輸入電腦數控設備,機床就會按照模型要求下料、切割、打坡口、焊接等工藝自動完成。
3、工業化落地:大中臺,小前臺掌控整個建造過程
(1)BIMcloud進行多方遠程控制、線上溝通,虛擬建造,全過程模擬、檢驗、管控;
(2)利用鋼結構tekla模型,按照吊裝方案準備可視化較低、演示動畫,進行模型共享,對施工人員進行可視化技術較低和安全交底,三維實時建模預演吊裝方案。
4、雙模檢驗精準質量:初始的設計模型與竣工后的落成模型進行全方位數字化的校對,雙模檢驗保證建筑質量;
5、建筑智能運維:利用BIM技術承載了完整的建筑物各種信息,應用至建筑運維全過程中;
最終解決裝配式建筑設計環節的反復修改過程;國際標準差異、異地協同;審圖環節的復雜流程;施工檢驗的人工、工作效率;施工現場的混亂問題,安全;
實施效果:二通廠項目:
(1)應用平臺、產品、技術,深化BIM技術在勞動力配置、工藝流程、工藝要求、進度管控、安全管控、質量管控、運輸管控等全方位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
(2)榮膺結構長城杯、綠色安全文明工地等多項榮譽。
(3)成為住建部樣板工程,為中國10省市的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推動提供了產業培訓基地;
推廣行業及適用場景:主要用戶:投資、建設、工業、運維、IT等產業社群,實現建筑全產業鏈智能化管理。
推廣場景:建筑產業全過程、全產業鏈智能化管理服務
(1)投資階段:投資成本和收益的頂層設計,過程管控,極大提升收益率,投資收益率將在20%以上;
(2)設計階段:建筑產品模型生產體系,實現建筑轉化為產品,產品轉化為數據,數據轉化為管理;
(3)供給階段:工廠平臺化、部品標準化、部品產品化、族模數字化、模組工藝化;平臺化ERP供給,
(4)施工階段:管理模型動態化施工管理,實現質量、進度、成本的精準管控;
(5)支付階段:精密模型,精準支付,可信交易,增強建筑產業信用體系,改變建筑產業支付模式,打造建筑產業新金融體系;
(6)運維階段:園區運維、社區運維、建筑運維等狀態實時監測、故障判斷預測、維修輔助決策、智能服務管理等;
(7)企業管理:企業級組織的自組織、自管理、自經營、自分配的平臺化管理模式;
(8)維基建筑文化:產業文化+互聯網文化+家庭文化,實現維基建筑文化;
(9)地域經濟匹配:地域性資源配置,智能數據分析,實現端到端精準供給;
已取得的國家/地方專項或試點示范項目
時間(年) |
項目類別 |
項目主管單位 |
項目名稱 |
單位角色 |
2017年 |
國家專項 |
科學技術部 |
十三五“鋼結構建筑產業化關鍵技術及示范”項目
鋼結構建筑全過程、全專業一體化系統集成建造技術與工程示范 |
參與單位 |
2019年 |
國家專項 |
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 |
“新型鋼結構住宅技術體系研究” |
參與單位 |
2017年 |
地方專項 |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
“基于BIM技術的建筑工程質量遠程檢驗系統研究” |
參與單位 |
2017年 |
國家專項 |
住房城鄉建設部 |
“裝配式建筑技能人才需求研究項目” |
參與單位 |
2017年 |
地方專項 |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
“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規劃建設管理模式創新與關鍵技術研究” |
參與單位 |
2014年 |
地方專項 |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
“居住建筑預制加氣混凝土外墻板框剪(框筒)結構體系研究與工程試點” |
參與單位 |
2016年 |
地方專項 |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
“鋼結構居住建筑產業化裝配式輕質混凝土復合外墻板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 |
參與單位 |
2016年 |
地方專項 |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
“鋼結構居住建筑產業化裝配式新型加氣混凝土復合外墻板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 |
參與單位 |
2017年 |
示范工程 |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
“豐臺區成壽寺B5地塊定向安置房項目”北京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示范工程 |
牽頭單位 |
參與聯盟白皮書/標準/報告編制情況
白皮書/標準/報告名稱 |
負責的內容 |
單位角色 |
《工業互聯網垂直行業應用報告(2019版)》 |
6.建筑行業工業互聯網實踐 |
參與單位 |
《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版本2.0)》 |
體系架構2.0在垂直行業的應用實踐 |
參與單位 |
已取得的聯盟項目情況
時間(年) |
項目類型 |
項目名稱 |
單位角色 |
2019年 |
測試床 |
《基于“AI+Dynamo”技術的裝配式建筑智能模型設計驗證測試床》 |
牽頭單位 |